您现在的位置: 青浦妇联 > 家庭学校 > 家教沙龙
无端的挫折教育没有必要

2016-05-27

挫折教育有必要,但什么是挫折教育?

一位妈妈说:“没有经历过任何失败,也经不起失败。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安排和帮助下生活的,所以我想给孩子一次接受失败的机会,也许在逆境与困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经得起磨炼。”这位家长的想法很真诚,但对挫折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

一位妈妈对7岁的女儿说:“我6岁时就帮爸妈做饭、洗衣了。”她告诉女儿,小时候家里穷,父亲上班,家里的农活都是母亲撑着,所以每天放学回来一进门就要做家务,那时候自己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为妈妈分担。现在的孩子每天早上闹钟响后还赖在床上不起,嚷着非要妈妈陪她穿衣,一周的零用钱一天就花个精光。妈妈在讲道理,女儿却振振有词:“你们当初那么穷,你不是也感叹吗?难道你还要让我也那么穷?”

孩子的反驳是有道理的,如今我们生活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和孩子过得物质上越来越富裕,精神上越来越舒心,如果每天能轻轻松松、自由快乐,为什么还要受苦呢?可见,把挫折教育简单化为吃苦教育并不能达到目的。

也有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或者逆着孩子,这些做法也可能事与愿违。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还很脆弱,常常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反而把家长的严厉和惩罚理解为是自己没有能力,从而丧失自信心;或者理解为父母不爱自己了,失去安全感。所以,过度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挫折有害无益。至于家长故意逆着孩子,也不会带来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经受的挫折越多越好,这也是一种误区。挫折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状态绝不该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挫折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安全感,变得胆怯、退缩和自卑,因此,挫折教育无论是数量和程度,都不应该超过合理的限度。

科学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越过一个不高不低的跨栏,目的是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困难、乐于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这样的挫折教育只需要孩子的日常生活环境就够了,不必准备额外的“苦差”。家长减少包办代替,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积极引导孩子遇到困难不躲避、不依赖、不矫情、不懒惰,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当然,挫折教育未必都是有挫折感的“冷酷”教育,也可以是充满鼓励的“温暖”的教育。假期快结束了,一个10岁男孩要从郑州回北京。姥爷想锻炼外孙子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独立能力,就让外孙子自己在车站买票,孩子在售票台前说不清楚买票的时间、地点、车次,就用求助的眼神看姥爷,姥爷教他说一句,他就给售票员阿姨重复一句。孩子很勇敢,在姥爷的帮助下,克服胆怯心理,最终完成了买票任务,自己坐车回到了北京。

可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有许多问题需要孩子逐步学会面对与独立解决,只要家长用心,挫折教育无处不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时时刻刻都可以得到锻炼。

 

字体大小 【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