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谈论婆媳关系有多难的时候,一般是这样的画风:蛮横的婆婆,委屈的媳妇,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儿子。
等等,这个画面少了谁?公公去哪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婆媳关系难处理的根源之一就是“家庭里面代代相传的跨代同盟”和“亲子系统重于夫妻系统的家庭结构”。
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家庭里面,亲子关系成了维持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被忽视了。
跨代同盟的代际传承
多代家庭治疗模式理论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三角化和家庭情感过程的代际传承。
如果一对夫妻在处理不了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时,把孩子带进来缓解冲突,例如让孩子帮忙评评理,或者将不敢对伴侣说出来的意见私下向儿子抱怨,希望获得儿子的认可来获得认同感等,都是将儿子邀请到处理夫妻冲突的过程里面,这就是一个三角化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应该从伴侣那儿获得的理解、陪伴和支持,变成了从儿子那里获得,那么父子关系或者母子关系就会夹杂着对伴侣关系的一种要求,孩子就分不清楚自己和父母到底是什么关系,以及自己的角色了,在独立与分离上遇到困难。
纽约家庭研究会家庭治疗教授、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李维榕老师在与 Dr.Minuchin 合著的《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第九章“罹患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国男青年”里面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26岁的男青年夏是一名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在6年前离家上大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反反复复的呕吐症状,现在再次因为这个问题不得不退学回家,并接受治疗。
夏的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数月回家一次,家中留下夏的奶奶和妈妈照顾夏;夏的奶奶和妈妈在教育夏的事情上有很多冲突,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很多冲突,奶奶被妈妈形容为“一个非常讲究的女人”,与自己的女儿(夏的姑姑)关系也不好。
夏的妈妈不敢明里反抗婆婆,心里面的委屈也无处诉说(丈夫也不在家),只有在夜里偷偷哭泣。
夏直到初二都还和母亲同床,所以母亲晚上的哭泣和委屈,夏都看在眼里,他对于爸爸不能了解妈妈的痛苦很愤怒,指责爸爸不会注意到妈妈喜欢吃鱼,只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夏因为天天和妈妈在一起,会留心妈妈很多的需要;当夏不得不离开家里去别的地方上大学的时候,夏会每天给妈妈写信,分享自己的想法。
夏说,“我从小就觉得如果我长大了,讨老婆的最基本标准不是漂亮,而是孝顺父母。如果她跟我父母吵架,我就马上跟他离婚。”
在了解这个家庭过去的历史的时候,夏的爸爸叙述,夏的爷爷直到生病之前都很少与家人和孩子相处,后来在审查期间突然心脏病发去世了。
夏的爸爸和奶奶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值狂风暴雪的夜晚,夏的爸爸和奶奶两母子连夜步行了几十里路到夏的爸爸的单位去收尸和处理后事。
李维榕老师注释道:“一个忠诚的儿子陪伴他的母亲,踏上艰难之旅去寻找去世父亲的故事。就像黑白电影的情节一样,我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男人,在遥远的山里面保护着他的母亲,绝望地在雪地里盯着暴风雪挣扎着行走的场景。你能感受到他们无助、悲痛以及愤怒。”
夏的爸爸说:“(在这之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只是围绕我的母亲,我们不能分开。”并且花很多时间为自己父亲的平反而奔走,但这些事情都没有很详细告诉过夏和夏的妈妈。
“母子紧密——夫妻疏远——父子疏远”的家庭结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夏和夏的爸爸都在一个父亲长期不在的环境下成长,儿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密,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困难的时候,母子之间的连接承担着大部分的情感需求和压力的化解,而夫妻关系则较为疏远,在情感上是疏离的。
“母子紧密——夫妻疏远——父子疏远”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婆媳关系冲突大的家庭里面很常见。
这样的结构在儿子要独立离家,并寻找自己的伴侣的时候,会承受极大的冲击:媳妇与婆婆就会同时诉求儿子的情感关注,容易产生冲突,儿子也会在这时候感到两边不讨好,在无法应对拉扯的时候可能会采取逃离的策略(像夏的父亲),那么新生的儿子又很可能替代自己父亲的角色成为母亲的情感陪伴。
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个描述并不是在指责男人逃避责任,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家庭结构是在特定的处境下家庭系统的应对:像夏的爷爷离开自己的家庭是迫不得已的,而夏的父亲在自己父亲长期不在场的情况下,没有从父母之间的相处中学习如何与自己的伴侣处理亲密关系,而夏只是在重复同样的应对策略。
婆媳冲突的解决之道在两代的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
婆媳关系的难和解决之道其实不仅在婆媳之间,更在两代的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
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是我有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有一个共识:家庭里面有关系的不和谐和冲突,不仅仅是直接冲突的双方的问题,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调整家庭关系,化解冲突,需要家庭的共同参与与协商。
某人的缺席就意味着与之相关的关系的弱化,那么另外一个人和另外的关系就要承担更多的压力;
夫妻关系需要夫妻一起去面对,磕磕碰碰的试错是学习的必然。真的没谁比谁更会做夫妻的,有经验也不意味着经验就一定适用;真的遇到困难,多学习,也不妨试试找专业的婚姻家庭治疗师;
父母(夫妻)之间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不安,分享成功,尝试苦中作乐;李维榕老师经常说,婚姻是所有家庭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照顾好了,它会帮你养育好之后的孩子的。
年轻人如果想要帮助父母改善夫妻关系,要做的并不是取代其中的某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陪伴和拯救者,而是邀请他们去面对他们之间的问题,要是真的不行,我觉得,自己的发展比纠正家庭和父母更重要,因为只有你过得好了,发展得好了,才能真正有力量去面对生活,这也可能是父母最想看到的。
(作者:梁鸿儒 系香港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硕士,广州市教育局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家庭治疗案例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