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也是你的亲人,记得试着去爱你的婆婆,理解你的婆婆,毕竟,你和她因为缘分才走到一起,关心同一个男人,爱着同一个孩子。一个和睦充满爱的家庭,才会养出健康成长的宝宝。
美国的婆媳生态总体健康轻松
说到美国的婆媳关系,首先要澄清两个误区:
首先,传说中的美国老人不带孙,只对了一半。在美国尤其是白人群体中,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确实罕见,婆婆长期住家帮带孩子的情况很少。然而,美国经济危机后,富裕程度不如从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在养娃方面,老人也介入得更多了,美国家庭中老人偶尔帮忙带娃的,并不少见。有时候去图书馆,还会碰到一些爷爷奶奶带娃来听绘本故事,很温馨。
其次,美国没有婆媳问题?错。这个问题在美国绝对是存在的。美国新手妈妈们都很熟悉babycenter.com这个网站,上面有很系统的育儿知识,也有BBS论坛。这个论坛里讨论婆媳关系的主题群,搜索结果有5000多个,随便点开一个给大家翻译下帖子主题:
“婆婆迷恋我娃,老想抱他咋办?”
“救命!婆婆要来我家住一年!”
“我不想让婆婆看娃啊啊啊!”
后面还有几十页……
但在美国生活这些年,我认为这些帖子并不能代表美国婆媳关系的普遍性。
我所居住的小镇,90%以上是白人。全职带娃以来,我在儿童图书馆、宝宝音乐课、儿医诊所、公园这些亲子场合,认识了不少土生土长的美国妈妈,关系比较近的,会聊到婆媳关系。另外,我的宝宝小苏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婆婆是美国人。从我所接触的群体样本而言(中产或以上阶级,家庭年收入在30到90万美金之间),美国的婆媳生态是总体健康轻松的。
“界限感”三原则打造轻松婆媳生态
在美国,典型的婆媳关系比较轻松,主要是因为约定俗成的界限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千差万别的,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比如养育观念、饮食习惯等。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懂得并且尊重这种差异,不干涉别人的独立空间和生活方式,我认为这是“界限感”的核心。也是这种观念,使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其中也包括婆媳关系。具体而言,有三个默认的原则打造了这种轻松的婆媳生态。
原则一:My Baby, My Call(我的娃,我说了算)
我认识的美国妈,都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我是娃的妈,娃的事情我说了算。美国人的字典里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词,叫做“Boundary”(界限)。先说个故事。
苏宝是我婆婆的第一个孙辈, 她自然是爱娃爱到要化掉。自从娃出生,婆婆每次来我家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要么是玩具、衣服,要么是好吃的。有些美国妈妈不喜欢婆婆擅自给娃买玩具,要征得同意才行,我觉得,“礼”多人不怪嘛,不喜欢就退了呗,所以每次很高兴的照单全收。
但有一次婆婆来我家,给刚出生没几天的苏宝带了几个安抚奶嘴。这件事,有些触碰苏妈的底线。安抚奶嘴有利有弊,但我和老公在宝宝出生前就决定不用安抚奶嘴,也向婆婆提起过这个决定。婆婆“送礼”这件事让我有些不爽,但因为文化习惯,有碍情面没有说什么。
当时为了预防产后抑郁,我在纽约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咨询师Rebecca,她是三个娃的妈,收费不菲(时薪275美金),性格也非常直白泼辣,是典型的美国人。一次聊天的时候,我向她提起了奶嘴这件事情,她的表情忽然转为严肃,接下来给我上了一堂美国文化课,也是她教会了我Boundary(界限)这个词真正的含义。
咨询师告诉我,宝宝是你的孩子,你是她的妈妈,这是其他人必须尊重的事实。关于宝宝的一切,应该而且只能由你和她爸两个人来决定,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利插手。这就是你的界限。如果你选择沉默,那么就相当于打破了界限,对其他人发出邀请说“欢迎你来养育我的孩子,管理我的孩子”。如果这不是你本意,那么就应该立刻划清界限,以免将来产生更多误解和纠葛。这是你的权利,更是责任。而且,美国人喜欢直接,暗暗不爽的行为会让他们很迷茫。
我回去后,和老公讨论了这件事,决定直接告诉婆婆以后请不要带奶嘴来我家。婆婆很抱歉地表示,她是逛母婴店的时候顺便一买,忘记我们说过不用奶嘴的事情。从此以后,在我家和她家,再也没有出现过奶嘴。
原则二:My House, My Rules(在我家,我说了算)
美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个人的权利。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空间也一样。我认识的美国妈大多非常独立,很少让婆婆来帮忙带娃。如果主动要来,也必须提前预约,做不速之客是大忌。我认识的所有美国人,都是和公婆分开住的。在美国,除非是经济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因素(比如失业、疾病、单亲妈妈无法照顾三个孩子等情况),很少有成年已婚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
我婆婆是贵族后代,家族曾有可以养马的庄园,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她曾祖父的油画像至今收藏在纽约一家著名的老牌百货公司。家族中的名人包括发明了美国第一个蒸汽机的前总统候选人彼得·库伯。她的母亲90岁了,还保持着喝下午茶和每天阅读的习惯,出门必佩戴珠宝,保持精致妆容。我婆婆继承了她母亲的生活习惯,家中一尘不染,摆设极为讲究。我虽然也小有洁癖,但对家里的摆设不像婆婆那么一丝不苟。
有一次,我需要外出办一些事,婆婆很体贴地表示可以帮我看娃。出去几小时后回来,我很惊讶地发现婆婆帮我把地毯吸了尘,洗衣房的衣服也都洗好烘干了。在帮忙打扫的过程中,婆婆按她的习惯把我的很多东西都重新摆放了一遍,书桌上的书也整整齐齐。当时我正在查资料写一篇文章,桌子比较乱,婆婆好心一整理,有几本书中我正在参阅的段落找不到了。
我吸取上次的教训,直接告诉婆婆,我很感激她帮我做家务,但只需要吸尘就好,其他的我自己来,尤其是不要整理我书桌上的东西。婆婆的一些行为是出于好心,但不符合你的愿望,甚至起到了反效果。相信我,这时候直接说出来,比暗暗不爽简单一万倍。带娃那么忙,哪有时间去怄气啊。
原则三:My Husband > Your Son (你儿子更是我老公)
记得有一个老婆和老妈同时落水先救谁的问题,很多美国男人听了会说,废话,当然是救老婆啊,这是什么鬼问题。在美国,原生家庭的亲情虽然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已经被婚姻超越。婚姻成了男人的优先纽带。
圣经里有一段话,意思是说:作为丈夫,应该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妻子……一个男人应该离开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然后与妻子(核心家庭)紧密结合,二人成为一体。这里的“离开”,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不再和父母来往,而是指婚姻对男人而言,应该意味着原生家庭的纽带被解开,建立自己的新家庭,让妻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是最优先的那部分。在美国的亲情世界里,夫妻关系是第一优先顺序,然后是亲子关系,再次才是其他关系。
美国绝大部分老人都清楚,子女结婚后,核心家庭比原生家庭重要一万倍,自觉不会去干涉孩子小家庭的问题。成年人世界最基本的契约,应该是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很多大人,甚至包括老人,缺乏对这个契约的尊重和理解能力。任意入侵其他人的空间,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还理所当然。我把这种人称为未成年人。
我和婆婆的相处模式是:平时我自己带娃(会辛苦一点),周末公婆来帮忙,让我和老公出去放松放松。很多时候“距离产生美”。另外,我公婆已经退休,但平时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常常去做志愿者、外出旅游甚至参加慈善活动,不会把看娃作为生活的重心。婆婆来看孙女的机会不多,大家都非常珍惜在一起的愉快时光,哪有工夫去起矛盾啊。
试着去爱和理解婆婆
其实,不仅是婆媳关系,在任何文化背景下任何性质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都是很正常的。我觉得,婆媳关系如果有问题,首先,不要加标签(比如一提到婆媳关系就产生负面想法)。第二,清楚自己的权利,积极地去处理。第三,也要换位思考。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告诉大家如何去和婆婆相处,因为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文化背景更不同,而是从我自身经历的角度,分享一下美国文化背景下,婆媳相处的模式。
如果以上这些原则出于种种原因不适用于你的家庭,也不要气馁,带娃这件事是有得必有失的。我一个人带娃累到要吐的时候,偶尔也会羡慕那些家里有中国好婆婆的妈妈们。最后请记住,婆婆也是你的亲人,记得试着去爱你的婆婆,理解你的婆婆,毕竟,你和她因为缘分才走到一起,关心同一个男人,爱着同一个孩子。一个和睦充满爱的家庭,才会养出健康成长的宝宝。
(作者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现居纽约。本文授权转载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xiaoxiaosu177)